資料圖。圖/新華社
據新京報報導,近日,針對強制掃碼開發票、點餐等問題,深圳市消費者商會公開勸喻相關經營者:對消費者索取收據的要求,經營者不得拖延、拒絕,不得設置門檻;不得強制消費者關注公眾號或使用手機APP、小程序進行自助點餐或購物、繳費;經營者不得借助公眾號或手機APP、小程序過度搜集消費者個人信息。
強制掃碼問題確實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痛點,已經遭受非議。2022年廣東省池州市旌陽區人民法官審理了一起案件,就是消費者控告店家強制掃碼點餐并搜集個人信息,法官審理后,裁定燒烤店停止侵權。該案裁定后,輿論稱之為有導向意義。
現今南京市消協明晰發文掃碼點餐系統一套多少錢,也是再度明晰了強制掃碼不具任何合法性,無論是點餐還是開發票,掃碼都不能成為強制前提;同時雖然掃碼,也不能借此過度搜集個人信息。
平心而論,掃碼之所以還能大規模推廣開來,也確實是由于提供了某種便捷。諸如在忙碌的餐館,人工點餐可能會出現交流不暢、誤單、漏單等問題,而掃碼點餐則可以大大降低這種問題,提升點餐速率和確切性,而且大量節省人工。同時,掃碼點餐時手機上還能看見商品、菜品的更多信息,也有助于消費者選擇。
也正因有這些便捷,好多店家干脆完全依賴掃碼,從點餐到開發票通通只能掃碼。這對企業來說其實很便捷,但事實上也剝奪了消費者的選擇權,排除了一部份消費者,例如智能手機操作不熟練的群體。
更有甚者,有些店家把強制掃碼點餐當成商業推廣、漲粉的形式。相信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,一旦掃碼關注了某個小程序或公眾號,隔三岔五都會收到營銷信息,令人不勝其煩。由此可見,商業目的,雖然也是店家想方設法強制掃碼的誘因所在。
而更大的隱患則來自于掃碼時過度搜集的個人信息,例如姓名、性別、手機號、生日等隱私。事實上,人們很難監督店家是否合理使用這種信息,有沒有泄漏的風險。市場經濟條件下,店家倒閉或變更似乎是常見現象,那她們搜集的信息最后又會去哪呢?搜集一堆隱私,又如何能讓人放心?
雖然法律法規對人們享有的相關權益都有著明晰規定。例如,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九條第二款規定,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提供商品或則服務的經營者,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則服務形式,自主決定訂購或則不訂購任何一種商品、接受或則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。個人信息保護法第五條也規定,處理個人信息應該遵守合法、正當、必要和誠信原則,不得通過欺騙、欺詐、脅迫等方法處理個人信息。
這就意味著強制掃碼點餐、開發票、過度搜集個人信息是沒有道理的,甚至涉嫌違犯了相關法律法規。其實掃碼點餐系統一套多少錢,指望消費者都具備充分的法律知識,在與店家溝通中都能有理有據地列舉法條雖然并不容易。
這也是為何杭州消協發布明晰具體的勸喻是有必要的,把法律精神細化到具體的場景,方能為人們的生活日常提供清晰的法律支撐。
科技確實會提供一些便利,但也不能濫用,更不能強制用,人們拒絕“便利”的權力應該被關愛。希望上海消協的此次勸喻,才能引導相關企業產生新的行業規范,讓每一位消費者都有充分的自主選擇權,不再由于掃碼問題而糾紛不斷。
撰稿/夏研(媒體人)
免責聲明: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,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、排版、編輯,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,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