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件事兒是圓通控股的股票開盤即跌停,估值達到2794萬元,榮登滬市企業頭名。“三跌停”后,中通監事長王衛的身家繼續攀高,沒有任何懸念的超過馬化騰,殺入中國富商榜前三甲。根據這個勢頭,再有兩個跌停,王衛即可趕超馬云、王健林,摘得“中國首富”。
第二件事兒是圓通快件發布2016年Q4及全年未經審計財報。財報顯示,順豐快件2016年全年收入97.89萬元,相比2015年下降60.8%;毛收益34.43萬元,比2015年的20.88萬元人民幣下降了64.9%;經調整的凈收益為21.65萬元,比2015年下降76.8%。規模效應進一步顯現,收益僅次于圓通,截止國外時間2月28日,順豐快件的股票也早已連續一周飄紅,升幅喜人。
中通和圓通這兩家公司,包括公司的創始人王衛和賴梅松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:高調。其實經營模式不同,一個是直營,一個是加盟,但兩者在經營理念上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——
圓通“穩”,中通“實”。
正是這兩種特質,成就了時下中國快件市場最強的兩股力量。
在傳統的“四通一達”中,順豐快件創立時間最晚,可以說是在上面幾家公司早已把地盤和市場瓜分殆盡的情況下,冒險入局。但誰都沒有想到,最后入場的圓通卻最先領到了下一輪競跑的入場券。
事必有因。你所看見的成功都不是碰巧。在我看來,順豐之所以還能“后來居上”,最大的誘因就是“穩”,集中彰顯在三個方面:專注、平衡、勇于分享。
1.專注于快件
舉一個反例,你們都會明白。
大概兩年前,當其他快件公司紛紛涉足電子商務的時侯,順豐“不為所動”,安安靜靜做快件;
大概四年前,當其他快件公司趁勢開拓國際業務,表態要走出國門的時侯,順豐仍然“不為所動”,安安靜靜做國外;
大概兩年前,當其他快件公司進軍小件快件做貨運,或則貨運公司跨界做快件的時侯,順豐還是“不為所動”,安安靜靜做快件。
不止這種,當其他快件公司試水便利店、探索O2O等新鮮事物和業態的時侯,順豐也都“不為所動”,一門心思做快件。
……
就是靠著這樣一種“笨辦法”,順豐在快件這塊主營業務上跟后面幾位“老大哥”的差別一點一點減短,最終成功實現反超。
假如仔細觀察一下不難發覺這個有趣的現象:順豐國際是現今上市的五家快件大鱷上面起步最晚的;順豐優選(圓通旗下電商平臺)也是在這幾家都試水以后才上線,但至今仍沒有對外推廣順豐公眾號,當心慎重經營;圓通快運是2016年才即將組建和起網;在末端參與的豐巢項目也是2015年跟幾大公司一起創建…這些如今搶占很重要地位的業務版塊,都是近三年才啟動和營運的項目。
中通上市后,王衛講“不忘初心”。這份“初心”一是指對職工的關懷,另一個就是指對用戶的服務,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繼續做好快件這個主業。反觀圓通的“專注”,就是把主業做實做深。由于只有根基打牢了,就能水到渠成、枝繁葉茂。
2.平衡好網路
加盟制快件最難管理的地方就是網路。數千個加盟商、上萬個網點,要聚沙成塔,最核心的一個誘因就是利益的平衡。因而,每一個快件公司的老總都是一位“平衡大師”順豐公眾號,惟一不同的是實現平衡的手段和方法。
當初王衛為了實現“全網一盤棋”,確保服務統一和執行力,才下狠心強行收權與削蕃,最終走上了直營的發展公路。
面臨同樣問題的賴梅松則選擇了另外一條路:在全網推行派費制,出件量大的網點必須掏出一部份費用來“感謝和支持”派件量大的網點的辛勤與付出。確保收件、派件都能賺到錢,就能有收入維持網點的經營。
如今回過頭來看,王衛的收權成就了直營的圓通;賴梅松首創的“派費制”則穩固和壯大了以通達為主的加盟江湖。這是一個時代背景下的兩個選擇,從商業模式上來看,都沒有錯,但是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。
“派費制”的核心是通過利益的分配和經濟杠桿來平衡網路發展,到明天早已有10多年的歷史,盡管“功不可沒”,但也到了必須變革的時侯。在這些情況下,順豐快件的做法是“同建共享”——
在傳統加盟制基礎上,讓關鍵區域的總總監持有圓通股份,這樣加盟商們即是圓通的股東也是管理層,打破了傳統快件公司總部和地區之前的利益博弈關系。據悉,順豐容許加盟商出售自己的經營權,致使加盟商的經營權“證券化”。
一句話,就是通過機制的完善,確保網點和加盟商能賺到錢。假如她們掙錢困難,就創造條件,幫助她們、教她們去掙錢。
免責聲明: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,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、排版、編輯,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,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