點外賣,會員價反倒比非會員更貴?
這可能不是你的錯覺!
今年12月,一篇指責某外賣平臺運用算法進行“殺熟”的文章曾引起熱議。記者在北京12345居民服務熱線看見,“大數據殺熟”現象仍是居民投訴的熱點。最近,“餓了么”外賣平臺潛藏的“區別對待”就備受居民吐槽。
廣州居民被反復“殺熟”
郵費、滿減等存在顯著差別
▼▼▼
馮男士(化名)是個外賣常客。今年三天夜里,她和朋友在辦公室一起點外賣,選擇了同一家的同一個菜肴,結算時發覺室友手機上顯示的價錢竟比她低了3元。仔細核實了二人下單的各項數據后,馮男士發覺,二人形成差別的一項收費是配送費。
“我的配送費比同學的貴大約3元左右。”令馮男士不解的是,朋友平日里點外賣的次數屈指可數,如何似乎比自己這個老用戶讓利呢?再度核實收貨信息和商品信息后,馮男士意識到,自己被平臺“殺熟”了。隨即,她將情況反映至餓了么平臺,餓了么工作人員回復,配送費差別系定位不同所致,“他們說我跟朋友定位了不同的門,才造成配送費存在差別。但公司前后門能差多少米?”對此,馮男士并不認同。
這件事還沒等來結果,馮男士便遭到了第二次被“殺熟”。今年12月3日,已經是天貓88會員(可享受一年餓了么會員服務)的兒子正打算訂外賣,一旁的馮男士追憶起先前被“殺熟”的經歷,急忙喊了停。
此后,她用自己和兒子的手機一起登陸餓了么,選擇相同的收貨地址后,比對不同店家的費用。此次,馮男士又發覺,配送費沒有差別,并且店家的滿減活動卻出現了不同。
一家名為“窯雞王(佛山景區店)”的店面:
母親的會員帳號上的滿減活動為“60減27,120減37外賣軟件,含15元津貼”;
而馮男士自己的非會員帳號上,滿減活動則弄成“60減30,120減40,含18元津貼”,非會員價正比會員價更讓利。
對此外賣軟件,餓了么平臺回復她,滿減系店家自行設置。但這樣的說辭并未讓馮男士滿意,“又不是一家兩家存在此類情況,平臺莫非不知情嗎?”馮男士轉而向12345居民服務熱線求援,希望才能阻止餓了么的“殺熟”行為。
△會員和非會員在滿減活動上存在差別。
3月9日,記者用會員及非會員帳號登入餓了么平臺,發覺馮男士反映的存在滿減差別的店面早已下架。
記者對比75家店面讓利活動
非會員所領補助多是普遍情況
▼▼▼
去年1月10日,賀先生跟同學一起通過餓了么購買外賣,發覺訂購同樣的商品,自己已訂購會員的帳號滿減后需支付20元,而同事非會員帳號在使用“百億補助”后僅需支付17元,賀先生對此很不解,“同一家店同一商品,為何會員反倒要貴?”
居民莊先生也有類似遭到,老帳號和新帳號訂購同樣的商品時,老帳號拿到的補助反倒更少,她們覺得,自己被“殺熟”了。
△同樣的店面,同樣的商品,會員耗費的反倒比非會員多。
百億補助會員領得更少,真的嗎?
記者做了兩組試驗
▽
第一組
用到的是88會員帳號A和已注冊一年的非會員帳號B,勾選了相同的收貨地址后,記者比對了附近75家店面的讓利活動。
此次,店面的滿減、配送費并未有差別,但“百億補助”的金額卻存在較大不同。75家店面里,會員帳號和非會員帳號領取補助金額相同的有58家,非會員帳號領得更多的有16家,會員帳號領得多的僅1家,補助金額相差1元至8元不等。
△記者比對發覺,在“百億補助”的店面里,非會員拿到的補助更多。
第二組
為防止試驗的碰巧性,記者又用另一組會員帳號C和非會員帳號D進行比對。
因為勾選不同的排序次序,平臺顯示參與“百億補助”的店家數目并不相同,非會員顯示的店面數更少,記者只得按照非會員顯示的店面數目,分別根據銷量最高、配送最快和好評優先等方法排序做了初步統計,二者所領補助相同、非會員領得更多、會員領得更多3種情況在3種排序方法下的店面占比,分別為24:11:4、7:8:6和8:14:1。
反復對比一目了然:
非會員所領補助多是普遍情況
“殺熟”方式隱蔽化
消費者權益怎樣保護?
▼▼▼
近些年來,有關“大數據殺熟”的案例并不少。
所謂的“大數據殺熟”:
是社會公眾對互聯網平臺借助大數據和算法對用戶進行“畫像”分析,進而繳納不同價位等行為的概括性說法。中國消費者商會曾揭發“大數據殺熟”的六種現象,從針對性營銷、到“不同人不同價”、再到機率算法等,算法精準地為消費者訂制個性化服務的同時,也帶來了不同方式的價格歧視。
此前,中消協就此發聲,提出網路經營者應該公正公平對待廣大消費者,反對借助消費者個人數據畫像,采取算法應用,鎖定特殊消費群體,施行價錢歧視、價格混淆等銷售策略。2月7日,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制訂發布《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肢南》,明晰“大數據殺熟”可能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差距待遇行為,其中包括平臺經濟領域經營者基于大數據和算法,按照交易相對人的支付能力、消費偏好、使用習慣等,施行差別性交易價錢或則其他交易條件。
但記者留心到,12345居民服務熱線平臺上,居民碰到大數據殺熟后維權不易。如針對“百億補助”投訴中,相關部門回復“每個用戶在每位百億補助店面可使用的金額隨機獲得,活動規則已說明,并未發覺違規行為。”殺熟行為更加隱蔽,消費者面臨的是舉證難、鑒定難的維權困局。
面對互聯網企業越來越隱蔽的“殺熟”方式,互聯網行業的監管怎么日漸建立?建議市場監管部門進一步強化執法力度,采取線下約談、線上指導和法治宣傳教育等方法,督促指導平臺企業守法誠信經營。也希望互聯網企業才能擔負起保護用戶數據隱私、維護消費者權益等應有的社會責任,切勿讓“回頭客”寒了心。
你遇見過大數據殺熟的情況嗎?
留言談談吧!
免責聲明: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,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、排版、編輯,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,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