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本年度中國“互聯網+”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在全省范圍內啟動,新一輪的學院生創新創業風潮又開始了。當前,不少學院生還會選擇從微創業起步。
微創業的概念出現在2011年,最初指通過微博進行創業,主要特征是微小投資和可復制性。隨著聯通互聯網技術和創業大環境的進一步發展,其內涵擴充為用微小的成本進行創業,或則在細微的領域進行創業。
對于手頭沒技術、沒資金的普通學院生來說,毫無疑惑,這是一種更具實際意義和實踐可能的創業方法。
童璽的創業模式在學院生中并不鮮見,在洪泰資本洪晟基金新媒體經理許捷看來,自媒體產業或文化媒體產業微創業,是學院生比較容易發揮才氣等核心競爭力的創業領域。
“你可以不靠資源、不靠社會上的人脈和經驗,就作出一番成績。”許捷說,自媒體試錯成本低,想像空間大,每位人都能發揮優勢找到喜歡的領域,找到將來可能的創業方向。
學院生利用微博、微信等平臺的創業五花八門。其中有兩大類人數諸多,一類是做自己的產品;一類是微商,借助閑暇時間和個人社交圈進行營銷推廣。
上海某院校大三姑娘方小麗(化名)選擇的創業就是做微商——推銷一款化妝產品。從代理商那兒訂購產品后,方小麗發覺微創業,僅僅通過自己的同學圈,銷售出去的產品十分有限,想要掙錢,須要不斷發展下級代理。
開始時,方小麗在代理商的培訓下,學會借助網路軟件包裝自己的微信,賣出一些產品,也吸引到一些下級代理。為了讓自己以更低的價錢進貨,她從代理商那兒買了更多的貨,結果卻屯在手上,連生活費也賠進去了。
“大部份微商只是通過微信、微博進行分銷,現在分銷涉及的品類越來越多樣化,參與的人員也越來越多,而且還能堅持超過半年以上的連4%都不到。緣由很簡單:不掙錢。”一位微政界資深人士說。
“微商”是隨著聯通互聯網的普及而盛行的一種新型商業模式。“不用花好多錢和時間,也不用絞盡腦汁想點子,就可以把自己用過還不錯的產品借給周圍的人,順便賺點零花錢。”這是好多學院生微商創業的本意,也是一些店家盯準校園市場吸引學院生參與的“賣點”。但是一不留神,學院生就有可能走入圈套,賺不到錢,還可能多交“學費”。
免責聲明: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,本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、排版、編輯,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,我們會盡快為您處理。